《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作者: (美)罗伯特·M.波西格
阅读时间:
2020 年 11 月 1 日开始阅读,2022 年 4 月 25 日读完,阅读时长 22 小时 13 分钟。
简介:
这本书我大学时久仰大名去图书馆找过好几次都没有借到,后来工作了还是喜欢看闲书,感觉书中有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我一直相信,所有我想过的问题,一定都有人在我之前倾其一生求索过,坚持阅读和学习,其实不止是解惑,更是与各个时空中沉淀下智慧的前辈精神同行,这本书会是我一辈子的好朋友。
其实书看完了旅程结束,我也没有找到真正的答案,甚至问题变得更宏大模糊了,我知道它不会有确定的答案,很多问题都充满了各种矛盾,绝对的确定是无解的,相对的平衡是有解的。只要在某个迷茫的片刻,它足以慰藉,对当下来说就已经是答案也足够了,人生很长,宇宙很大,问题太多,要开心。
391个笔记 – 来自微信读书
1
- 骑摩托车和其他的旅行方式完全不同。坐在汽车里,你总是被局限在一个小空间之内,因为已经习惯了,你意识不到从车窗向外看风景和看电视差不多。你只是个被动的观众,景物只能在一个框框里无聊地从你身边飞驰而过。
- 而骑在摩托车上,框框就消失了。你和大自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你就处在景致之中,而不再是观众,你能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震撼。脚下飞驰而过的是实实在在的水泥公路,和你走过的土地没有两样。它结结实实地躺在那儿,虽然因为车速快而显得模糊,但是你可以随时停车,及时感受它的存在,让那份踏实感深深印在你的脑海中。
- 旅行本身远比赶赴某一个目的地更加惬意。
- 后来才明白道理其实很简单:这些乡间小路和一般的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哪儿也不打算去,所以可以悠闲地和你寒暄。他们了解的一切就是此时与此地。而那些多年前移居城市的人,以及他们迷失的后代,拥有了一切,却忘记了这种情怀。这实在是一个宝贵的发现。
- 的确是件令人迷惘的事,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掉头就走了。
- 日子就是这样随意,忘掉时间,没有人会催促你,也不用担心浪费时间。
- 我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好好交谈,结果日复一日地过着无聊的生活,单调得让人几年后想起来不禁怀疑,究竟时间都去哪儿了,同时又遗憾于它的流逝。
- “有什么新鲜事儿?”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只不过是一堆琐碎的跟风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
- 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凿得太深,以至于无法改动,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
- 一个人应该在多大程度上独立维修自己的摩托车?
- 除非他真正感觉需要别人的帮助,否则别人的介入只会引起他的厌烦。
- 对于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穷追不舍又有什么好处呢?
- 如果你试过修理水龙头,但是情况依旧,那就表示你命中注定有个会滴水的水龙头。
- 问题在于他们无法应对科技的产物。
- 它应该是指来自于科技的一股力量,没有明确的定义,而且缺乏人性、机械化、了无生气,是一头瞎了眼的怪兽,一股死气沉沉的力量。
- 而和科技有关的怪物已吞噬了大片的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湖泊,人类既无法打击它们,也无法逃避它们。
- 如果你以记者的角度来看此事,就会发现有一场不知来源的群众运动正在逐渐成形。人们打着反科技的旗号,高喊:“科技滚蛋,搬到别处去。”然而在他们的脑海里仍然残存着一丝理智,没有工厂就没有工作,就没有相当的生活水准。但是,人们头脑中有太多的力量胜过了理智,只要憎恨科技的情绪足够强大,那么残存的一丝理智便会瓦解。
- 然而单靠给他们打上一个群体的标签,并不能就此把一群独立的个体变为群体。
- 正是因为拒绝成为群体,才让他们看起来充满反叛。
- 他们的逃避和厌恶只是一种自欺的行为。
- 佛陀或是耶稣坐在电脑和变速器的齿轮旁修行,会像坐在山顶和莲花座上一样自在。
2
- 我认为只有在情绪不对的时候,身体上的不适才会凸显,那时你满脑子不快,看什么都不对劲。但是如果情绪正常的话,身体上的不适就无关紧要了。
- 她常常因城市生活的单调乏味而郁郁寡欢,也许这无尽的草原和长风能使她明白,当你接纳了单调和无聊,你就能看到背后另有深意。它就在此地,而我无以名之。
- 这样一来就更不妙了,因为它们如果来得快便也去得快。但是一旦发展得这么慢,我们被困住的时间很可能就会更长。
- 一边工作一边听音乐是没有办法真正思考的,或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需要任何思考,只不过是玩弄几把扳手罢了。
- 如果你不放慢脚步认真思考,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或得到更差的结果。
- 虽然想运用科技的成果,却不愿和它发生任何关系。或者说他们和它的确有关系,但是他们没有投身其中,而是保持冷淡疏离的态度,他们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却没有真正地关心它。
- 人们要么认为关心自己所做的事一点都不重要,要么就视之为理所当然。
- 看看是否能够了解究竟是什么把人和人的工作分离开来,进而了解二十世纪究竟是出了什么问题。
- 我不想匆忙行事,因为匆忙本身就是一种要不得的二十世纪态度。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只想去做别的事。所以我想慢慢来,仔细而透彻地,用我找到被剪断的销子的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才能发现原因,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3
- 他们的存在不占用任何空间,也没有能量,因此根据科学定理,他们只存在于人的心中。”
- 当然,科学定理也不占用任何空间,也没有能量,因此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完全科学的态度就是既不相信鬼,也不相信科学,这样你就安全了。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多少可以相信的了,但是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 然而这样一来,你就没有多少可以相信的了,但是唯有这样才是科学的态度。” 克里斯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我在开玩笑。” 我这样说话的时候克里斯有些消沉,但是我不认为这会伤害他。
- 在以前的环境中,他们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就像现代人认为原子、质子、光子和量子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相信有鬼,也就是说,现代人也有属于他们的鬼神,你知道的。
- “这是什么意思?” “比如说,物理定理、逻辑学……数字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它们了,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是真的。” 约翰说:“我认为它们是真的。”
- 比如说,物理定理、逻辑学……数字系统……几何代数,等等,这些都是所谓的鬼魂,因为我们太相信它们了,所以它们看起来就是真的。
- 假设引力和引力定律在牛顿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认为引力直到十七世纪才出现,那就很愚蠢了。” “当然。” “所以这一定律是在何时开始出现的呢?它一直都存在吗?”
- 万有引力定律没有自己的质量,没有自己的能量,当时人尚未出现,所以也不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它也不在空间里,因为没有空间存在,更不存在于任何地方——这个万有引力定律仍然存在吗?
- 我说:“如果万有引力定律存在,那么说实在的,我就不知道什么是非存在了。我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已经通过所有非存在的测试,你想不出它有什么不符合非存在的属性,或是证明其存在的任何科学属性。然而一般人仍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 我说:“如果万有引力定律存在,那么说实在的,我就不知道什么是非存在了。我认为万有引力定律已经通过所有非存在的测试,你想不出它有什么不符合非存在的属性,或是证明其存在的任何科学属性。然而一般人仍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约翰说:“我得好好地想一想。”
- 我预测如果你继续想下去,你只会一直原地打转,直到你想出唯一合理而有意义的结论,那就是,在牛顿诞生之前,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本身并不存在。
- 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傲慢而自负地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盲目地信仰着。” “那么为什么所有人都相信万有引力定律的确存在呢?”
- 对于别人所相信的鬼魂,我们很容易傲慢而自负地进行攻击,但是对于我们自己心中的鬼魂,我们却非常无知而盲目地信仰着。
- 我们相信,牛顿的理论早在他出生之前的几十亿年,就已经存在于宇宙的混沌之中,而他奇迹般地发现了这个理论。它一直存在着,虽然没有任何可以附着的东西。后来这个世界逐渐成形了,这个理论就依附其上。事实上,是这些理论构成了世界。
- 事实上,是这些理论构成了世界。约翰,这种说法太荒谬了。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质,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
- 而科学家所面临的矛盾是心。心既非物质,也没有能量,但是他们并不能否认心存在于他们所做的一切之中。逻辑存在于心中,数字也只存在于心中。如果科学家认为鬼也只存在于人的心中,我不会反对这种说法。其中‘只’是一个关键词,科学只存在于你的心里,这种说法并没有错,鬼也是一样。
- 自然的法则是人类发明的,就像鬼的存在一样。逻辑学、数学都是如此,所有值得赞美的事,都是人类的发明。如果你认为不是,你的这一思想本身仍然是人类发明的一部分。这个世界也是人类所想象出来的,整体来说也是一种鬼魂。在古代,我们所居住的这个美妙的世界就被如此认知,它由鬼魂所控制,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个世界,是因为鬼魂让我们看见,他们是摩西、耶稣基督、释迦牟尼、柏拉图、笛卡尔、卢梭、杰斐逊、林肯,等等,牛顿是非常好的一位,可算其中最好的之一。所以我们的常识就是由过去成百上千的鬼魂的声音所构成的,他们企图在活人中间找到他们的位置。
- 我想回答他们,但是又停住了,我觉得已经说完了,甚至说过了头,是该结束的时候了。 过了一会儿,约翰说:“再去看看山倒是不错。” 我很同意:“没错,的确如此,让我们喝完这一杯吧!”
- 毫无疑问,斐德洛看到了这一切,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在这里,我也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回来,然而是他引领着我们走到了这条奇怪的路上,他一直都与我们在一起,这是我们逃不了的。
- 我希望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但是恐怕我必须承认,我知道。刚才我提到的关于科学、鬼神,以及下午说到的关于关心和科技方面的事,都不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已经许多年没有新的思想了,那些都是从他那儿窃取来的,而他一直在一边观看着这一切,这就是他为什么在这里的原因。
- 我希望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在这里,但是恐怕我必须承认,我知道。刚才我提到的关于科学、鬼神,以及下午说到的关于关心和科技方面的事,都不是我自己的思想——我已经许多年没有新的思想了,那些都是从他那儿窃取来的,而他一直在一边观看着这一切,这就是他为什么在这里的原因。
4
- 梭罗的《瓦尔登湖》。(克里斯从来没听过这本书,但我可以读上一百次也不觉得累。通常我会选一本他不懂的书,以备对答之用,我先读一两个句子,然后等他一连串地发问,然后回答他的问题,之后再读一两个句子。用这样的方法读经典作品很有用,它们一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有的时候,整个晚上我们都在不断阅读、讨论,而往往只读了两三页,这是一个世纪以前的阅读方式……当时肖陶扩非常流行,除非你也这样做,否则你就不知道究竟有多么愉快。)
- 2021/05/22 发表想法 以后我也要这么试试
原文:梭罗的《瓦尔登湖》。(克里斯从来没听过这本书,但我可以读上一百次也不觉得累。通常我会选一本他不懂的书,以备对答之用,我先读一两个句子,然后等他一连串地发问,然后回答他的问题,之后再读一两个句子。用这样的方法读经典作品很有用,它们一定是用这种方式写成的。有的时候,整个晚上我们都在不断阅读、讨论,而往往只读了两三页,这是一个世纪以前的阅读方式……当时肖陶扩非常流行,除非你也这样做,否则你就不知道究竟有多么愉快。 - 我相信大部分的骑手都会同意,一旦一辆车陪伴过你许多时光,那么对你来说它就是独一无二的,是别的车子无法取代的。
- 你会发现车子已经拥有了属于它自己的声音和节奏,与我的完全不同——不是不如我的,而是不同。
- 每一部摩托车都有它自己的个性,也可称之为你对这部车子所有直觉的总和。
- 新的车子就好像美丽的陌生人,按照它们所受的待遇,要么很快退化成别扭的人或是跛子,要么就变成健康、好脾气、长久的朋友,
- 如果彼此相处太久,个性上的不同是注定要显露出来的。
- 几乎根本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明白,如果他们不能忍受生理上的不适,而同时又无法接受科技的成果,那么他们就一定得做些让步。他们一面需要科技,一面又要诅咒它。
- 他们并未给出一个合理的论点,只是作出直接的反应而已。
- 如果有人不懂心存感激,而你当面告诉他,那么就等于是在骂他,这样你什么事都解决不了。
- 我不想拥有这些草原,或是把它们拍下来,我也不想改变它们,甚至也不想停下来或是继续走下去。
5
- 后来我想了一下,我应该偷偷地走到工作台前,切下一块啤酒罐,把上面的印刷内容除掉,然后回来告诉他,我们很幸运,只剩下一片了,还是由德国进口的。这样就行了。要是再告诉他,这是从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伯爵的私人库存中以超低价买来的,他肯定会乐不可支地拿走装上。
- 这样就行了。要是再告诉他,这是从阿尔弗雷德·克虏伯[插图]伯爵的私人库存中以超低价买来的,他肯定会乐不可支地拿走装上。 这个念头让我乐了一阵子,但是我很快就乐不起来了,我感觉这个念头里有一股报复的快意。
- 在从事机械方面的工作时,常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一旦遇到瓶颈,你只好停下来,仔细思考一番,四处看看是否有新的启发,然后出去逛逛,等你再回来时,原先隐而未显的原因就会浮现出来。
- 我从理性、知识的角度去看这个铝片,其中牵涉到金属的所有科学上的特性。而约翰却从直觉和当下的角度去看待它。我是从内涵着手,而他却是从物的表象开始。我看到的是这个铝片的意义,而他看到的却是这个铝片的外观。所以,如果你只看到铝片的外表,当然会沮丧,谁会喜欢在一部新买的摩托车上安装废铝片呢?
- 一开始,这种差异似乎并不起眼,但是它逐渐、逐渐、逐渐地扩大,直到我开始注意为什么我会忽略它的存在。有些东西你忽略是因为它们非常细微,但有些却是因为它们过于庞大。
- 它是各种部件,是部件之间的关系,是分析,是组合,是查找问题……但它并不真的在此处。它总是在别处,我们都以为别处即此处,但是实际上它却远在千里之外,这就是机械的本质。
- 它看起来似乎无法与理性、秩序和责任并存,但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我们已经接触到事情的根本。
- 这似乎是在他看事情的方式上凿了一个洞,他无法面对,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威胁到他整个的生活方式。
- 在这里,你有两种现实,一种是你当即感受到的艺术表象,另外一种是隐藏其中的科学道理,因为它们互不相融,所以彼此之间没有多少关联。情况就是如此。所以你可以说,这里有点问题。
- 我也不知道,因果似乎无法解释他的状况。因果逻辑是思想上的产物,我认为精神疾病先于人的思想。
- 实在是太累了。月亮、奇怪的梦、蚊子的声音、过去片段的回忆,这一切混成了一幕虚幻的迷失的风景。在
6
- 我想了一下,那的确是个问题,好吧!要从哪里开始呢?为了让他明白我的想法,就必须向前追溯,越向前追溯,你就越需要继续追溯下去,直到原本只是沟通上的一个小问题,最后变成哲学上的大问题。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有肖陶扩的原因。
- 前面我曾经谈论过他的基本形式世界,或者从外部角度来说,谈论过基本形式的表象——科技。现在我想应该从基本形式本身的角度来看他的基本形式世界,我想要谈的是基本形式世界的基本形式。 要谈论这个,我们首先要使用二分法,但是在使用之前,我必须先说明二分法究竟是什么和它的含义。
- 要谈论这个,我们首先要使用二分法,但是在使用之前,我必须先说明二分法究竟是什么和它的含义。
-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如果你拿一部发动机或是一张机械图,或是一张电路图给浪漫的人看,他一定不感兴趣,因为他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枯燥无味,只是列出一大堆复杂的专有名词、线条和数字,并没让他觉得有趣。但是如果你把这些东西拿给一个倾向于古典思想的人看,他会仔细地观察,然后就会着迷,因为他看到在这些线条和符号背后是丰富的基本形式。 浪漫的模式主要有丰富的灵感、想象力、创造力和直觉。最主要的是情感而非事实。和科学相对的艺术往往就是浪漫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理性或是法则,而是依赖于情感、直觉和美学。在北欧的文化当中,浪漫往往和女性有关,但这并不是必然的关系。 相对的,古典的思想往往依赖于理性和法则——它们是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形式,在欧洲的文化当中主要与男性有关,同时科学、法律、医药等各学科都受到了古典思想的影响,因此对大部分的女性来说毫无吸引力。所以虽然骑摩托车旅行是件浪漫的事,但是维修摩托车却全然是古典的行为。修理车子的时候,必然会弄脏手,而且弄得全身都是油污,这些基本形式往往和浪漫的精神相冲突,因而女性很不喜欢这样。
- 古典的认知认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些基本形式组成的,而浪漫的认知则是从它的表象来观察。如果你拿一部发动机或是一张机械图,或是一张电路图给浪漫的人看,他一定不感兴趣,因为他所看到的只是表象,枯燥无味,只是列出一大堆复杂的专有名词、线条和数字,并没让他觉得有趣。
- 虽然在古典的认知方式当中,它的表象通常是丑陋的,但是这不是天生的。浪漫的人往往会忽略古典的美感,因为它出现得非常微妙。古典的风格往往直截了当而且完全不加修饰,不情绪化,简洁,有严谨的比例。它的目的并不是引发别人情绪上的波动,而是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把未知变成已知。所以它的风格并不自由也不自然,反而要求的是规规矩矩,所有的一切都在控制之中,而它的价值标准在于控制技巧的高低。
- 2022/03/22 发表想法 我在努力…
原文: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 这就是问题的根源,人在思考和感觉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某一种形式,而且会误解和看轻另一种形式。然而没有人会放弃自己所看到的真理,就我所知,目前还没有人可以真正融合两者,因为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找不到交会点。
- 自古希腊以来,他这种理性就成为人类用以超越周遭环境的琐碎和压迫的工具。人们难以意识到这一点,是因为这种超越大获全胜,终于重塑了整个世界,转而成为今天的浪漫者试图超越的东西。而他的世界不容易为人观察清楚,并不是因为它太特别,反而是因为它太平凡了。熟悉往往也会使人视而不见。
- 第四,这里有一把刀子在舞动,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子。它是知识的利器,敏捷、锋利,以至于有的时候你几乎看不到它的运作。你认为这些组件就是这样的,而且各有命名,但是它们也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名字或是完全不同的组织形式,这就看如何运用这把刀子了。
- 他有所追求,而这把刀子是他唯一的工具,他只能使用它,但是他太过深入,最后竟把自己给牺牲了。
7
- 现在到处都热,我已经没有办法忽视热的存在。风就像由火炉里吹来的一样。由于戴了护目镜,所以眼睛才比脸上其他部位觉得清凉一点儿。我的手倒没觉得很热,但手套的表面已经被汗水洇湿了好几块,而且上面还有许多条汗水干掉后留下的白色痕迹。
- 这时候重要的是学着忍耐,不要想去克服它……我在学习控制自己。
- 他用这把刀划分这个世界,架构自己的理念。几乎每一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
- 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它们记住。那样的话,我们的心里就会充满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
- 我们从所观察到的无穷景致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 你认为这种划分一定会有尽头,但实际则不然,你可以一直分下去。
- 古典的认知法就是针对这些不同的沙堆以及分类法还有彼此之间的关系,而浪漫的认知法则是针对分类之前的那把沙子。它们互不相容,但都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 现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如何把这两者融合为一,却不伤害彼此,这种认知法不会拒绝分类,也不会拒绝不分类。
- 这种认知法就是直接把重点放在沙子的来源,也就是无穷的景致之中,这就是我们这位无助的外科医生斐德洛想做的。
- 他是一个疯子,如果你直接面对疯子,你所看到的只是你对疯子的固有印象,这等于根本没有观察他本身。要了解他,你就必须从他的角度看事情;如果你想要从疯子的角度来看事情,那么崎岖的路是唯一一条去了解他的路,不然你自己的看法会阻挡你的视线。
- 他所探索的就是隐身在一切科技的背后,所有现代科学、所有西方思想背后的鬼魂——也就是理性本身。
- 过去没有人看见斐德洛追寻的鬼魂,但是现在我想有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了,或者在人生低潮的时候瞥见了它,它就是所谓的理性。
- 如果一个人老是抱怨,只会让别人更难过。他们很有活力,知道该怎样活下去。
- 他非常擅长此道,在斯坦福-比奈智商测试(其实就是考察分析技能)中,得分高达一百七十,在五万人当中只有一个。 他是一个很讲求系统的人,但如果我们说他的思想和行为像机器一样,那就是误解他了。
- 就和他的智慧一样,他非常孤独。
- 没有人真正地了解他,这就是他想要的结果。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或许他的聪明智慧造成了他的孤独,或许他因孤独而聪明智慧。这两者总是同时出现。谜一样孤独的智慧。
- 在对于我所谓的理性的鬼魂的追寻之中,他是一个狂热的猎人。
- 他和山上的那匹狼一样,有一种属于动物的神气,他自顾自地走自己的路,不计较结果,即使有的时候结果让别人大吃一惊,而我现在听到这样的事,也是同样的反应。
- 2022/03/22 发表想法 理性和自由,我可以追寻一辈子。
原文:我想他之所以会对理性的鬼魂穷追不舍,是因为他想要在理性身上泄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由理性塑造出来的。他想要把自己从这样的形象当中解放出来。他要把理性给毁了,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鬼魂的化身。他的自我已经成了他的桎梏,而他想获得自由。他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他的目标。 - 我想他之所以会对理性的鬼魂穷追不舍,是因为他想要在理性身上泄恨,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就是由理性塑造出来的。他想要把自己从这样的形象当中解放出来。他要把理性给毁了,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鬼魂的化身。他的自我已经成了他的桎梏,而他想获得自由。他用出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他的目标。
- 我不记得以前的那个我,如果他们说,你现在是个新人了,这样似乎有意义得多。
- 2022/03/22 发表想法 所以是以前的我选择现在的我成为了她 还是现在的我去主动承担了那个过去的她的一切
原文:但谁又是那个以前的我呢,那个他们认识,而且认为是我的前身? - 但谁又是那个以前的我呢,那个他们认识,而且认为是我的前身?
- 如果你能够了解我这种感觉,你就能了解真正的恐惧是什么——恐惧来自于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
8
- 研究维修摩托车的艺术,就是研究理性艺术的缩影。
- 而要避免千分之一英寸的误差只有靠高度精密的仪器测量,那也就是古典美的所在——不是你眼睛能看见的,而是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也就是它们能够控制基本形式的能力。
- 如果把整个工厂拆毁了,而架构它的理性仍然存在,那么靠着这个理性很容易就可以建造另一座工厂。
- 如果革命能够摧毁一个政府,但是政府背后的理性仍然完整地保存着,那么很快又可以建立同样的政府。
9
- 我现在想要追寻斐德洛曾经追寻过的鬼魂——理性,基本形式枯燥、复杂、古典的鬼魂。
- 要把问题有条理地写下来,起码要兼顾六个方面: (1)问题是什么。 (2)假设问题的原因。 (3)证实每个假设的实验方法。 (4)预测实验的结果。 (5)观察实验的结果。 (6)由实验得出结论。
- 在科学式的思考当中,第一步就是要把问题写下来,其中主要的技巧就是只有你确实知道的东西才写下来,写的方式最好如下:
- 一个实验并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被称为失败了,只有它的结果无法检验假设的真假时才会被称为失败了。
- 所以问题要问对,也要选择对的实验,然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10
- 那些得到天使青睐的人……有些古怪、沉默和孤独,除了同是不受欢迎的人之外,彼此之间少有相似之处。
- 是什么把他们带进殿堂里的……答案不一而足……逃避平凡生活的芜杂和无可救药的厌倦;逃离自己欲望的束缚。一个脾气好的人想要逃离喧闹、令人紧张的环境,而来到寂静的高山,在这里你极目远眺,透过静谧清新的空气,愉快地描摹永恒宁静的山色。
- 在科学方法的各个步骤里面,最神秘的就是假设的形成。没有人知道它们的来处。
- 人类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最简洁、最容易了解的世界图像。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用他的世界图像替换掉经验世界,并由此掌控经验世界……他把这个宇宙模型和对这个模型的构建作为人生情感的依托,这样才能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那些普世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整个宇宙。然而这些法则无法通过逻辑推理获得,唯有通过建立在对经验的深切理解之上的自觉,才可以达到……
- 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用他的世界图像替换掉经验世界,并由此掌控经验世界……他把这个宇宙模型和对这个模型的构建作为人生情感的依托,这样才能找到安宁,而这安宁是无法从个人狭窄的经验当中获得的……最崇高的工作……就是要建立那些普世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经过演绎就能创造出整个宇宙。
- 但是爱因斯坦知道,自然并没有提供假设,自然只提供了实验的材料。
- 如果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一大堆的假设当中选出正确的,但是假设出现的速度远远超过实验所能处理的速度,那么很明显就来不及证明所有的假设。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那么任何实验的结果便都变得很不可靠。这样一来,整个科学方法就会缺乏建立实证知识这一目标。
- 如果不能够证明所有的假设,那么任何实验的结果便都变得很不可靠。这样一来,整个科学方法就会缺乏建立实证知识这一目标。
- 根据进化所显示的,在任何一刻,所有可以想见的存在,总有一个会证明它比其他的一切都要优越。
- 难道爱因斯坦认为真理是一种时间函数?这种论点会把所有科学的最基本假设都毁掉。
- 是什么缩短了它的寿命?最主要的就是假设的增加,假设越多,研究成果的寿命就越短。
- 人们期望从科学研究当中得到的结果和实际上所得到的结果,在相反的方向上渐行渐远。然而似乎没有多少人正视这个问题。运用科学方法的目的,就是要从许多假设当中找出正确的一个,这就是科学的目的。然而我们从科学的历史来看,事实恰恰相反。
- 科学把人从唯一绝对的真理,引向多元、摇摆不定、相对的世界,是造成社会混乱、思想价值混淆的主要元凶。而这一切现象原本是科学要消灭的。
- 引起我们目前社会种种危机的原因是理性天生的一种缺陷。除非这种缺陷能得到弥补,否则危机会一直存在。我们目前所谓的理性模式并没有把社会带向更美好的世界,反而离它越来越远。
- 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理性结构已经不符合所需,从而显露出它真正的面目——在情感上是空虚的,在美学上没有任何表现,而在灵性上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它的现状,而且还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 很可能只是他自己的幻想,他被困住了。
- 不知所措的斐德洛开始了一连串心灵上的流浪和探索,但是最后他沿着我们现在所依循的这条路线,回到了大学。
- 有的时候,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11
- 我醒来的时候在想,是否是回忆或是空气里某些东西的关系,我才知道自己已经靠近山了。我们住在酒店中一个美丽的老木头房间里,太阳透过百叶窗照射在黑漆漆的木头上,不过虽然有百叶窗遮着,我仍然可以感觉出,我们已经离山不远了。
- 他认为像学校、教会、政府和政治组织这种机构,都是想用某种特定的目标而非真理来引导别人的思考,以使他们的机构能够存活下去,好控制别人来继续为这些机构服务。
- 因而,他认为早年的失败,其实对他来说是一种福气,在偶然之间使自己从为他所设下的陷阱中逃了出来。下半生当中,他对于这些机构所谓的真理警戒性变得非常高。当然一开始,他并没有这样想,只是后来逐渐演变成这样。
- 侧面知识来自完全不可预知的方向,甚至在它出现之前,你都无法想象它的由来之处可能产生知识。侧面知识击中了正统思维的软肋,打破了人们对如何获得真知的预设。
- 西方文化主要从理论角度理解人的存在(这就呼应了斐德洛过去在实验室当中的经验),东方文化则从美感的角度理解人的存在(这呼应了斐德洛在韩国的经验),而这两者似乎不曾碰过面。
- 书中提到的理论和美感与斐德洛后来称为古典和浪漫的用法相当,并且似乎暗暗影响了斐德洛日后使用那两个词。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古典的现实主要是理论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美学,而浪漫的现实主要是审美的,但是也有它自己的理论。理论的和审美的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组成成分之间的对立,而古典的和浪漫的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对立。
- 所问的有关无限假设的问题,科学家并不感兴趣,因为这不是科学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科学方法本身,就像抓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所得的结论都是无效的循环论证。
- 来到心灵的高山地区,一个人必须习惯不确定的稀薄空气、大量的问题,以及各种假设的答案。它们席卷而来,越来越大,直到这个人几乎无法控制,从而迟疑是否要接近它,因为他害怕很可能会在其中迷失,并且永远找不到出路。
- 真理究竟是什么?你怎样知道自己拥有它?我们究竟如何才能拥有真正的认知?是由一个我或者是灵魂去认知的吗?或者这个灵魂仅仅等于另外一种感官?现实是在不断地改变吗?或者是永远不变的?当你说某个东西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 不同的文化选择各不相同的路径,又各自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使我们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这些答案在他们自己的语境之内可说是正确的,但即使在同样的文化之内,旧的思想仍然会被新的思想取代。
- 所以我们可以清醒地说,以前为了生存需要承受不少痛苦,现代人与之相比,无疑有了进步,而产生这种进步的唯一来源就是理性。
- 从某个角度来看,浪漫的人对于理性的诅咒,主要是因为理性以极高的效率把人类从原始的状态当中提升起来,它是这样有力地主宰了文明世界,因而排除了其他一切,完全控制了人自己,这就是抱怨的来由。
- 在这思想的高山地区,你想得越用力,走得就越慢。
- 休谟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立足于经验,通过最严格的归纳和演绎去探寻世界的真正本质,就能得到某种结论。
- 经验主义的第一个问题和本体的性质有关。如果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官,那么给予这些感官信息的本体又是什么呢?如果想要脱离感官感受到的信息去了解这个本体究竟是什么,你将会一无所获。
- 关于本体的知识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完全出自于我们的内心。
- 所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物来自于某个本体,就像孩童认为地球是平的、平行的两条线永远不会交叉一样,不过是一种根基薄弱的常识。
- 如果休谟只是推论说整个世界出自于人的想象,这个想法很可能因为听起来荒诞而被忽略,但是他的理论结构却异常严密。
- 康德认为,现实的很多方面都不是通过感官直接认识的,他把这些方面称为“先验”。
- 除非我们能赋予所接收的讯息以时间和空间,否则这整个世界将无法让人理解,而只是一大堆混杂的颜色、图形、噪音、气味、痛苦和味道,没有任何意义。
- 当对象产生的信息被感知到时,空间和时间的先验直觉就会应用于其上。
- 这种先验直觉早已存在于人性之中,它既不是感觉经验造成的,也不是感觉经验的创造者。
- 当我们闭眼睛的时候,我们的感官告知我们世界消失了,但我们的意识不会接受,因为我们的心中有关于世界连续性的先验概念。
- 所以我们认为的现实,其实是由这种先验的观念与感官不断接收到的各种讯息融合而成。
- 在我们心中有一部由先验直觉认知的摩托车,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种连续性,当一个人转头的时候,摩托车的形象即使改变也不影响它,所以它和我们在感官上所接收到的讯息并不冲突。
- 同样的,即使我的感官不能给我任何可以被称为“实体”的东西,我仍相信我可以从我的感官信息中获取实体能提供给我的东西,这就够了,而且感觉到的信息和我心灵中的先验摩托车始终是吻合的。
- 哥白尼认为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这种革命性的认识似乎没有改变任何自然现象,但是却改变了人类所有的观念。
- 因为那是属于理性自身的丑陋,无法摆脱。
12
- 摩托车每一秒钟都是具有连续性的先验假设
-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如今,由于人类知识的范围太过复杂,结果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专家,专业分化越来越严重。如果有人想在各种学问之间自由地游荡,势必会和周围的人疏远。毕竟,连午餐交际都是一门学问。
- 对斐德洛来说,不了解就会产生极大的兴趣,而狄威斯的态度则很有意思。他们看上去都疯了。
- “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斐德洛说,“因为我觉得自己最喜欢的学生,也就是最认同的,竟然是成绩不及格的学生。”
- 在所有东方的宗教当中,梵文教义“tat tvam asi”被推崇备至,“彼即汝”,它宣称,你认为你所是的与你认为你所感的是不可分割的。完全认识到它们是一个整体,就是开悟。
- 2022/03/30 发表想法 禅
原文: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 逻辑就是把主客观分开,所以逻辑不是最高的智慧,想要消除这种因划分主客观所产生的幻觉,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生理、精神和情感上的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许多修炼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禅”了。
- 他对理性的追求似乎已放弃了,这点非常重要,一定要了解,他放弃了。
- 由于他放弃了,所以生活对他来说很容易打发。他工作得很勤奋,也很好相处,通过当时他所写的短篇小说,我们偶尔会发现他内心的空虚,他的日子过得非常平淡。
- 2022/03/30 发表想法 就是很真实
原文:我猜很可能是他内在的挫折感,以及希望再度追寻下去的意愿。他变得成熟多了,似乎在放弃内心的目标之后,他成熟得更快了。 - 我猜很可能是他内在的挫折感,以及希望再度追寻下去的意愿。他变得成熟多了,似乎在放弃内心的目标之后,他成熟得更快了。
13
- 2022/03/30 发表想法 。
原文: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是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自身。 - 真正的大学并没有特定的地点,也没有校产;既不支付薪水,也不接受物质的报酬。真正的大学是心灵的世界,是多少世纪以来流传给我们的理性思想,它不存在于任何特定的建筑物之内。这种心灵的世界,许多世纪以来都是通过一群所谓的教授所传递的,而教授这个头衔并不是真正大学的一部分,大学的本质在于流传下来的理性自身。
- 斐德洛认为,理性教堂追求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苏格拉底一向认为的真理。只不过随着理性的发展,它不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历史中,其他的一切都隶属于它。
- 一个人可以信仰真理,也可以通过理性去追寻真理,或者和当局对抗,但是为什么会像他这样夜以继日地燃烧自己?
- 并不认为被学校驱逐是一种失败,只是一个谜而已。
- 这两者原来互为因果而非对立。由于他对理性这样缺乏信心,所以才会有这么狂热的研究态度。
14
- 到达目的地还不如在旅途中。
- 我知道尽管说话的就是狄威斯本人,但他如今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因为他一直在不断地更新自己,所以我得重新认识他才行。
- 狄威斯觉得那个人又回来了,而我无从向他解释,现在的我并不是那个人。
- 这种分裂由来已久,就像艺术和艺术史之间的分裂一样。一个是创作者,而另外一个则研究创作的过程,两者之间从来没有和平相处过。
- 把艺术和科学分离是完全违反自然的,两者分离太久了。你必须像考古学家一样,追溯到两者最初分离之处。
- 你如果一直向前看,或者只看到目前的状况,对你并没有任何意义。一旦你回顾以往,就会看到一种模式隐隐出现。如果你从这个模式出发,那么很可能会迸发出一些东西。
- 并不只是艺术和科学,而是想超越理性和感觉的对立。科学的问题在于它并没有和人的心灵连在一起,所以盲目地表露出它丑陋的一面,因此必然引起人们的厌恶。然而过去人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因为大家最关心的是衣食住行的问题,而科学正好能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要。
- 理性的方法不可能解决理性自己所产生的问题。有些人解决的方法比较偏重于个人的方式,就是直接抛弃一丝不苟的理性,然后跟着感觉走
- 解决的方法不是抛弃或否定理性,而是拓展理性的内涵,使它能够找到解决的方法。
- 不愤不启,在你冥思苦想而不可得的时候,不要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走下去,你应该停下脚步,放松一段时间,发散自己的思想,直到碰到一些事,能够让你拓展原先知识的根基,才继续前进。每一个人都熟悉这种经验,我想一旦整个文化的根基需要拓展的时候,就会出现相同的状况。
15
- 而他真正的想法是,这些规则是作品写好之后才归纳出来的,作者不是依照这些原则来写作的。
- 在这个地方他才是现实,而我是鬼魂。
- 如果有一些事情比其他的要好,那就是说它们的品质更优良。但是一旦你想解说良质,而不提拥有这种特质的东西,那么就完全无法解释清楚了。
16
- 一路上,地面都铺着一层松软的松针,四周一片宁静。 在许多禅学的书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记载当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山岭和登山的旅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种故事。
- 但是还有另外一批人,不但没有经验,而且不太相信别人的经验,想要走出自己的路。
- 2022/04/02 发表想法 莫名想哭,极端本性让人疯狂,强行理智着实冷冰冰。
原文:他所剩下的只是对良质的疯狂梦想,一张通往山顶的地图。为了这张地图,他牺牲了一切。然而被电击之后,他连这个也丧失了。 - 他所剩下的只是对良质的疯狂梦想,一张通往山顶的地图。为了这张地图,他牺牲了一切。然而被电击之后,他连这个也丧失了。
- 很奇怪,她竟然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要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把题材缩减到一块砖就突破了她的瓶颈。因为很明显,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 模仿是一种真正的罪恶。
- 2022/04/02 发表想法 哈哈哈哈
原文:而在大学里,情况就复杂多了,你必须要让老师觉得,虽然你实际是在模仿,但是表面上并没有模仿。你只是吸收老师指示的重点,然后再走自己的路,这样你就能得到高分。而原创的学生则可能从最高分到最低分都有,整个学校的评分制度都对原创不利。 - 而在大学里,情况就复杂多了,你必须要让老师觉得,虽然你实际是在模仿,但是表面上并没有模仿。你只是吸收老师指示的重点,然后再走自己的路,这样你就能得到高分。而原创的学生则可能从最高分到最低分都有,整个学校的评分制度都对原创不利。
- 教会的态度是:文明、制度或是社会,不论你如何称呼它,最好是由有自由意志的人而非驴子来维系。
- 废除分数和学位的目的,并不是要去处罚驴子或者抛弃它们,而是给这些驴子适当的环境,让它变成自由的人。
- 过去被学校的理论和分数所压抑的创造本能,现在很可能因为工作的无聊而被唤醒了。
- 2022/04/02 发表想法 这就是我现在所想的
原文:于是他就会回到没有分数也没有学位的学校里,这时他变了,不再为分数而来,而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他不需要别人强迫他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不需要许多规章制度的督促。 - 于是他就会回到没有分数也没有学位的学校里,这时他变了,不再为分数而来,而是为了追求真正的知识。他不需要别人强迫他去学习,他的动力来自于内在。这个时候,他就是一个自由的人,他不需要许多规章制度的督促。
- 越聪明越认真的学生越不需要分数,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问的本身比较感兴趣。而越懒惰越愚笨的学生则越需要分数,因为可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及格了。
- 然而在教室里你不可能这样做,学生的知识、学习的态度、老师的态度都可能受各种无法控制的因素和不可知的力量影响。观察者也是假设之一,如果不改变自身,他就不可能对效果作客观的判断。
- 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他开始做之后,发现原本认为对的答案似乎越来越走样。本来他希望学生发挥创造力,自己决定什么是好文章,而不要一直问他。因为取消分数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他们深切地自我反省,从他们自身中找到对的答案。 然而现在这样说不通,如果他们已知道好坏之分,就没有必要来修这门课。
- 取消分数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他们深切地自我反省,从他们自身中找到对的答案。
- 他不能这样做,因为一旦他告诉他们怎么做之后,就已经成为权威、教条式的教法。可是你又该如何把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内在神秘的目标写在黑板上呢?
- 他只是停下来,等待,等待那颗缺失的思想的晶种,能够突然让一切都清晰呈现。
17
- 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 良质是一种思想和陈述的特质,我们不能经由思考的方式了解它,因为下定义是一种严格而规范的思考过程,所以良质无法被定义。
- 当我说我无法定义良质时,我其实就是在说,我在谈论良质这件事上很愚蠢。
- 他树立了一个虚幻的标靶,通过它无法被定义来定义它,又在一片反对声中向学生们证实他们都看到了这个标靶。可他证实的手段和这个标靶一样,在逻辑上模棱两可。
- 这个良质的概念非常棒,它发挥作用了。它就是那个应该被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创造主体都拥有的神秘莫测的内在目标。
- 克伦威尔[插图]曾经说过:“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才能爬到最高。”这话颇为适合这种状况。他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他知道的只是这么做有效。
- 他们只看到这个词和它在修辞学上的含义,并不知道他对存在自身曾进行过的形而上的探求和溃败后的绝望。
- 但是如果真的有任何彼岸存在,那么一直到最终,他也未能到达彼岸。对他来说,只有不断向四面八方结晶的波浪。
- 任何追求个人荣誉的目标,结局都非常悲惨。
- 如果你想通过爬上山顶来证明你有多么伟大,那你就几乎不可能登顶。即使你做到了,那也是一种虚幻的胜利。为了维持这种成功的形象,你必须在其他方面一再地证明自己,结果始终处于虚荣心的驱使之下,而内心则常常恐惧别人会发现这种形象是虚幻的。所以这么做是错的。
- 自我的爬山者就像一支失调的乐器,步伐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也可能失去欣赏树梢上的美丽阳光的机会。
- 他的人虽然在此地,他的心却不在。
18
- 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个观点触怒了他,而是把良质归于某个观点之下这个想法。这一知识化的过程使良质成了知识的奴隶,使良质堕落。
- 这一知识化的过程使良质成了知识的奴隶,使良质堕落。我想这就是他生气的原因。
- 他们舔的是早就被他们扼杀而且已经腐烂的东西。” 在结晶的第一个阶段,他看到,如果不去定义良质,那么整个美学也就不存在了……就像被剥夺公民权的人一样……彻底完蛋。如果拒绝定义良质,那么它就脱离了分析的过程。如果你无法定义良质,那么你就无法让它隶属于任何知识的领域,美学家也就无话可说了。
- 证明一个东西的存在,可以把它从环境中抽离出来,如果原先的环境无法正常运作,那么它就存在。如果我们能证明没有良质的世界运作不正常,那么我们就能证明良质是存在的。不论有没有给它定义。
- 纯粹的知识最不受影响。如果抽离了良质,只有理性仍然不变。这是很奇怪的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 对这种世界运作方式的基本态度是,假设这种世界的运行要倚靠法则——理性——人类的进步就在于发现这些法则,并且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而应用这些法则。
- 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词。朴质。一旦你把良质抽离出来,你就得到了朴质。缺乏良质就是朴质的精髓。
- 不需要费多大的劲,整个世界就会一分为二——嬉皮式的和严谨的,古典的和浪漫的,科技的和人性的——分得十分清楚,不会乱成一团,也不会有任何遗漏。
- 如果你把登上山顶作为目标,你会辛苦得多,而这只是名义上的目标,真正的目标,是体验登山的每一分钟,同样是到达山顶,却要愉悦得多。
- 认为,如果一个词能够把世界分成两半,那么它也势必能将其重新合而为一。
- 这本书读起来有些消沉,我从来没想过梭罗是这样的。
19
- 如果良质是一种客观的存在,那你就必须解释为什么科学仪器无法侦测到它的存在;或者你必须提出能够探测到它存在的科学仪器。如果仪器无法探测出来,那么你整个良质的概念就完全是在胡说八道。
- 而第三种解决两难问题的方法,我认为是最好的,就是远离这头牛。斐德洛可以这样说:“想划分良质是主观还是客观,就是要去定义它。我已经说过,它是无法被定义的。”然后就不必去解决这个问题了。
- 哲学上的神秘主义认为真理是无法定义的,只能通过非理性的方式了解。
- 这种思想从人类历史早期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这就是禅的根基,但是这并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围。
- 而学校这座理性教堂主要研究的是那些能被定义的事物,所以一个人如果想研究神秘学,他就应该去修道院而不是去大学,大学要研究的是能够形之于文字的事物。
- 物体,无论是否是科学的,只能通过它的性质来认识。这个无法驳倒的真理似乎认为,科学家之所以无法在物体中探测出良质,是因为良质就是他们探测的对象。客观的物体就是一种知识的构造,是从许多性质当中推演出来的。
- 2022/04/06 发表想法 暂时搁置一个问题
原文:于是在脑子里记下来,要研究它的历史根源,然后把它暂时搁置。 - 于是在脑子里记下来,要研究它的历史根源,然后把它暂时搁置。
- 一旦你学会不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么你就会为系统所接受。
- 你喜欢的可能是一个事实,也可能是一种幻觉,感觉无法分辨这两者。
- 如果主观被视为不重要的,那么整个科学体系也会随之瓦解。
- 如果每个人都知道良质是什么,为什么对它会有这么不一致的意见?
- 虽然纯粹的良质对每个人都一样,但是体现良质的本原却是人人各异的。
- 而事实上,他所谓的良质并不是古典的良质或是浪漫的良质。它超越两者之上,既不属于主观,也不属于客观,它超出了这两个范畴之外。
- 最后,斐德洛走上了据他所知西方思想史上从未有人走过的道路,那就是径直走过主客观这两只角之间的区域,并且说良质既不属于心,也不属于物。它是独立于这两者之外的第三种实体。
- 森林里面的寂静会让每一个人都有所进步。
- 这个世界是由三种事物所组成的,就是心、物和良质。
- 虽然你可以把良质与物体联系在一起,但是良质的感觉仍然可能单独出现。这导致了一开始他认为良质是全然主观的,但是主观的快乐并不是他所谓的良质,良质反而会降低主观性。良质使你能跳出自己,让你意识到周围的世界。良质和主观是对立的。
- 他认为良质不会单独与主观或客观发生关系,而是只在这两者产生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在主观和客观交会的一刹那。
- 良质并不是一种物体,它是一种事件。 更顺耳了。 它是主观意识到客观的存在时所发生的事件。 因为没有客观就无所谓主观。因为客观会让主观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所以良质就是同时意识到主客观两者时所发生的事件。
- 2022/04/07 发表想法 如果你对一个问题不放弃,坚持下去,幸运的话有天总能想明白
原文: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它们。它也并非隶属于它们。事实上,它创造了它们,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 良质像一个太阳,它并不是绕着我们的主体和客体运转。它不是被动地照亮它们。它也并非隶属于它们。事实上,它创造了它们,它们才是隶属于它的。
20
- 看这些山,现在看起来这么宁静,仿佛会永远在那儿。但是它们其实一直在改变,而这些变化并不总是悄悄进行的。就在我们脚底下,有一股力量可以把这整座山撕开。
- 似乎到了晚上,这一切,骑车、露营、肖陶扩和这所有的老地方,对我都有不好的影响,到了晚上就会发作。我想尽快离开这里。
- 禅是山谷的精神,而不是山顶。你在山顶发现的禅,是你把它带上去的。
- 我认为如果能够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形而上学就是好的,否则就忘掉它吧。
- 他的意思只是,在认知一个物体之前,必然有一种非知识性的意识,他称之为良质的意识。在你看到一棵树之后,你才意识到你看到了一棵树。在你看到的那一刹那以及意识到的那一刹那之间,有一小段时间。我们常认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这一段时间不重要——情形完全不是如此。
- 所以现实总是存在于你看到的那一刹那,而且是在你形成关于它的知识之前。
- 浪漫的良质总是与瞬时的印象相结合,而古典的良质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考量。浪漫的良质是指此时此地的事情,而古典的良质则超越此刻,必须考虑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
- 浪漫的良质是指此时此地的事情,而古典的良质则超越此刻,必须考虑现在与过去和未来的关系。从浪漫的观点来看,过去和未来都包含在此刻之中,这就是活在当下的态度,那么,如果摩托车此刻仍然正常行驶,为什么要替它操心呢?如果你从古典的角度去看,现在只不过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瞬,忽略过去和未来对现在的影响,就是坏的良质。
- 良质无形、无状,也无法形容。去看形状和形式就是知识化。而良质是独立于形状和形式之外的。我们给良质的名字、形状和形式只有部分基于良质自身,另一部分则基于我们由经验中得出的先验的印象。我们不断地在良质事件中寻找与我们过去经验相似的东西,如果找不到就无法行动。我们正是根据这些东西建立起了我们的语言。我们正是根据这些东西建立起了我们的整个文化。
- 在某种意义上,一个学生对良质的选择定义了他是谁。人们对于良质有不同的看法,并不是因为良质本身有差异,而是每一个人的经验背景不同。
- 即使它不知道硫酸是什么,要是能开口说话,它也会说:‘这个环境很恶劣。’如果它有神经系统,就会用非常复杂的方式去克服恶劣的环境。它会从过去的经验当中寻找相似的东西,比如影像或符号,来对这种讨厌的环境作出‘定义’,从而去‘理解’它。
- 然而我们高度复杂的生物体在对环境作出反应时,发明了许多了不起的相似物,包括天、地、树、石头、海洋、神明、音乐、艺术、语言、哲学、工程、文化和科学,我们把这些相似物叫作现实,于是它们就成了现实。然后我们把这种现实观灌输给我们的孩子,并把不接受的人丢进疯人院。但是让我们发明出这些的正是良质。良质就是环境给我们的持续刺激,让我们创造出所居住的世界。其中的一切。其中的一点一滴。 “如果我们想用我们所创造的世界去涵盖我们创造的源头,这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良质无法被定义,如果我们去定义,我们所定义的也无法涵盖良质整体。”
- 他读道: 道[良质]可道[定义],非常道[绝对的良质]。 这正是他所说的[插图]。 名可名,非常名。
- 这就是他一直在说的,只是此刻却从不同的背景,用不同的语言说了出来。
21
- 很少有人提到,拓荒者在本性上,一定是麻烦制造者。他们只看见自己高远的目标,而完全忽略自己所制造的各种混乱。别人必须跟在他们屁股后面收拾。而这种工作毫无魅力,也很乏味。
- 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只不过是把他对某一个神秘实体的了解与另外一个互相比较。他当然认为它们是相同的,但是他也可能不完全了解良质究竟是什么,或者他更可能不了解道。
- 这种断言如果是真的,就能为人类现在分裂的三种经验找到融合的理性基础,这三个方面是宗教、艺术和科学。如果能够证明这三者的中心术语就是良质,而良质只有一种而非许多种,那么这三种分裂的经验就有了互相交流的基础。
- 良质与佛陀在古英语中的字根其实是同一个(Good和God)。
22
- 2022/04/10 发表想法 。
原文:我猜,我始终不相信斐德洛走的是一条没有任何人走过的路。一定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曾经思考过这一切。 - 我猜,我始终不相信斐德洛走的是一条没有任何人走过的路。一定有某个人,在某个地方,曾经思考过这一切。
- 所有伟大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回答。现在科学的使命只是去提炼这些答案,使其更加精确。
- 如果有一个威力足够的望远镜,看得够远的话,我们所看见的会是自己的后脑勺。
- 因此,也就是说,即使实验法则只是近似的,但这些法则所选择出来的假设却可以保持严格的真实。换句话说,几何学公理不过是伪装过的定义。
- 然后庞加莱继续验证其他科学概念的约定本质,例如空间与时间。他告诉我们,测量这些实体时,没有任何一种方式会比其他方式更真实,通常被采纳者只是更为方便。
- 我们对空间与时间的概念也只是定义,是在它们处理事实的方便性基础上所作出的选择。
- 2022/04/10 发表想法 。
原文:如果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拥有无限的时间,只需要告诉他注意观察。但既然没有时间去观察每样事物,而且与其错看不如不看,对他来说,还是必须作一个选择。 - 如果科学家可以随心所欲地拥有无限的时间,只需要告诉他注意观察。但既然没有时间去观察每样事物,而且与其错看不如不看,对他来说,还是必须作一个选择。
- 简单的事实在哪儿?科学家一直在两个极端中寻找,无限大和无限小。
- 以有规律的事实开始是合适的,但是在一个超越所有疑问的规则被建立后,跟它相符的事实便变得枯燥乏味,因为它们不能再教给我们任何新东西了。于是例外就变得很重要。我们找寻的不是相同处而是歧异处,我们要选择最引人注意的歧异,因为它们最震撼人心,而且也最具指导意义。
- 我们的目标不是再次确认相同或是歧异,而是要在表面的不一致中识别出深层的一致性。
- 虽然问题不同,但是形式相似,各部分的次序也相似。当我们带着这种偏见去注视它们,就会看见它们逐渐变大而且有可能涵盖一切事物。
- 发明者的真实工作在于选择这些组合,以便减少无用者,或者设法避免制造它们的麻烦;而指引这一选择的规则是极其精美而微妙的,几乎不可能精确地描述它们,它们必须被感觉而非被陈述。
- 数学解答是由潜意识自我所选择的,是基于“数学之美”,数字与形式的和谐,以及几何学的优雅。
- 庞加莱说:“这是一种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实的美感,可是世俗者对此是如此无知,以至于经常想笑。”但是这和谐、这美丽,是它整个的核心。
- 他是在谈论古典美,它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中所生,只有纯粹智慧才可以把握;它给浪漫美以结构,没有了它生命会变得模糊无常,和做梦一样,你甚至无法分辨它和你做的梦有何区别,因为将没有任何依据去进行分辨。
- 并非是这些事实,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造就了宇宙的普遍和谐,这才是唯一的客观现实。 保证了我们生活于其中这个世界的客观性的是,它是我们以及其他会思考的生物所共有的。
- 正是这和谐,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说正是这良质,是我们可知的唯一现实的唯一基础。 与庞加莱同时代的人拒绝接受事实是预先选择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摧毁科学方法的有效性。他们假定“预先选择的事实”就是说真理是“任何你喜欢的东西”,而且称他的观念是约定主义。
- 与庞加莱同时代的人拒绝接受事实是预先选择的,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摧毁科学方法的有效性。
- 这些未完成的边缘以一种和谐的完美使斐德洛与庞加莱二人所谈论的互相吻合,由此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结构,它能够使科学与艺术的不同语言合而为一。
23
- 我想要告诉他,他来和我告别真好。我会告诉他,还不坏,只是很寂寞。
24
- 第一天我曾经谈到关心,然后我发现,如果大家不了解它的另外一面——良质是什么,那么我所说的关心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 我想,现在重要的就是把关心和良质联结起来,指出关心和良质其实是一体的两面。
- 2022/04/11 发表想法 。
原文: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良质,而且感觉到它的存在,那么他就是一个关心工作的人。如果一个人关心自己所看到的和手中所做的,那么他一定有某些良质的特性。
- 今天在科技上出现的根本问题,就在于科技专家和反科技的人都缺乏在科技中洞察良质的能力。
- 良质就是佛陀。良质就是科学的现实。良质就是艺术的目标。
- 你只要先把事情一样一样地区分清楚,然后每次只写一样。如果你一边想要说什么,一边想先说什么,就太复杂了。
- 你需要一个解决的方法,然而传统科学不曾教导你如何自己摸索着解决。它让你清楚地知道身在何处,也能够验证你拥有的知识,但是它无法告诉你该往何处去,除非你的方向只是过去方向的延续。
- 因此创意、原创力、发明、直觉、想象——换句话说就是“不被卡住”——全在它的研究范围之外。
- 我们应该先用那颗螺钉去检查传统的科学方法。
- 正如庞加莱指出的,对于所观察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种潜意识的选择。
- 传统的理性将世界分为主观和客观,把良质摒除在外,一旦卡住了的时候,任何主客观的事物均无法像良质一样,告诉你该往哪里去。
- 一旦我们恢复良质的地位,就有可能让科技工作脱离无人关心的主客观二分法,重新回到手艺人专注于自我的现实当中。一旦卡住了,我们就会看到所需要的事实。
- 如果你没有衡量价值的方法,没有认知良质的方法,那么整列火车就不知该往何处去。因为你没有纯粹的理性——你只有全然的混乱。
- 要想了解良质,不论是在技术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放下自我,接纳这种被卡住的现象是个关键。
- 离开熟悉的地方,置身于陌生的乡野,我却不感觉自己是个陌生人。
25
- 2022/04/11 发表想法 。
原文:实际上科技这个词的词根(techne)本来的意思就是艺术。在古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 - 实际上科技这个词的词根(techne)本来的意思就是艺术。在古希腊人心中,从未把艺术和制造分开过,所以二者根本就是同一个词。
- 真正的丑陋在于发明科技的人与他们所制造的产品之间的关系。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使用科技的人和产品之间的关系上。
- 先有了纯粹的良质,接着才会意识到主体、客体。所以在良质发生的那一刹那,主客体原是一体的。这正是《奥义书》中“tat tvam asi(彼即汝)”的奥义所在。
- 创造者和拥有者对他们所创造和拥有的物体没有认同感,而使用者也一样。
- 方法在于打破传统的二分法,进而真正了解科技的本质——并不是利用自然,而是把自然与人的精神融合为一,创造出可以超越二者的产物。
- 2022/04/11 发表想法 啊啊啊啊!这是我小时候的感觉
原文:当然,这种个人层面的超越并不一定要接触摩托车,单纯到像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理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而你要想有高品质的表现,做得漂亮一点儿,就必须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并且有能力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同时具有对良质的古典和浪漫的认知。 - 当然,这种个人层面的超越并不一定要接触摩托车,单纯到像磨一把菜刀、缝一件衣服或是修理一张坏掉的椅子,它们背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把它做得很漂亮,或是很丑陋。而你要想有高品质的表现,做得漂亮一点儿,就必须有能力知道什么是好,并且有能力理解实现目标的方法,也就是同时具有对良质的古典和浪漫的认知。
- 因为你不能只靠情绪活着,你还需要了解宇宙运行的方式,了解自然的法则。这些法则使工作负担大大减轻,使疾病减少,使饥馑几乎消失。
- 古典和浪漫必须从根本上融合在一起。过去,我们的理性世界一直都在逃避,甚至拒绝史前时代人们浪漫而非理性的认知。
- 2022/04/11 发表想法 。
原文: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 人的热情、情感以及意识中情感的层面,其实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而且是它的核心。
- 艺术家没有科学的知识,科学家也没有艺术的知识,两者都对万物的引力缺少精神的感知,结果不但十分糟糕,简直是十分恐怖。艺术和科技的重新融合早就该开始了。
- 能够使你平静的就是好的工作,反之,则是坏的。
- 因为只有内心平静,我们才能觉察到良质的存在,它超越了浪漫和古典的认知,将两者融合为一。无论进行任何工作,都必须具有良质。要想知道什么是好,了解它为什么好,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与这种好融为一体,就要培养内心的平静。如此一来,“好”才能出现在你的心中。
- 它指向一种无我的心境,让人与周围的环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种融合有许多等级,而平静也有许多等级,你的功夫越深,就越了解它的深奥和困难。
- 内心的平静有三个等级。其中生理的平静虽然有许多层次,但似乎是最容易达到的境界,印度神秘主义者就可以埋在地下好几天,却仍然活着。
- 精神的平静,也就是消除杂念,相对来说不太容易做到,但是仍然可以达成。但是价值的平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欲望,只是单纯地过自己的日子,这似乎是最难的。
- 2022/04/11 发表想法 我现在就这样了哈哈哈哈
原文:但是价值的平静,也就是一个人没有欲望,只是单纯地过自己的日子,这似乎是最难的。 - 当一个人产生这种认同感的时候,他就会看到关心的另外一面——良质。
- 内心的平静会产生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会产生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思想就会产生正确的行动,而采取了正确行动的工作,便可使别人从中看到做事人内心的平静。
- 有的人会谈论如何改变人类的命运,我却只想讨论如何维修一部摩托车,我认为我必须说的这些具有更长远的价值。
- 我认为所谓一个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心灵,只是言语上的幻觉,只是一种说辞,只是一种两个基本上独立的个体之间可能会有的交流而已。
- 两者真正的关系仍是无法得知的。想要探测别人的内心只会扭曲你的观察所得。
26
- 但是仔细一看,那只不过是黎明前的暗淡。这么早就准备上路似乎太早也太冷了,于是我依然躺在睡袋里,而睡意早已消失了。 透过摩托车的车辐,我看见克里斯裹着睡袋躺在餐桌上,一动也没有动。 摩托车的影子覆在我身上,好像沉默的守卫等了一整晚,已准备好出发上路。
- 你说,清晨送来一千朵玫瑰, 可是,昨日的玫瑰如何还能再会? 夏日到来,催开玫瑰, 也催促帝王归于土灰。
- 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长久的安静,看见、听见、感受到真正的宇宙,而不是一些八股的思想,他必然会充满进取心。
- 据我所知,陷阱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因外在的环境使你放弃了良质,我称之为挫折。第二种是你内在的因素引起的,我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称呼,姑且称之为忧虑。
- 但是这就像鱼经只有钓鱼的人才会感兴趣一样。钓鱼的人不懂为什么有人会听得打哈欠。他很喜欢听啊!
- 因为如果你刻意地假设自己表现得不够好,那么一旦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你的进取心反而会提升。
- 当你觉得很厌倦的时候,一定要停手!放下工作去看场表演,打开电视机或者收工。
- 随便做什么,就是别碰那台机器。如果你不停下来,接下来很可能就会出大问题。所有的枯燥和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突然爆发出来,于是你就真正地动弹不得了。
- 而摒除烦躁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设定工作时间。
- 或许学习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发现陷阱就停下来,仔细研究,然后再去进行手中的工作。
- 电脑内存是个很好的例子,其中所有的信息都是用二进制的形式保存的。它里面只有一和零。 通常我们无法看到,除了是与非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因为这不合乎思考的习惯。这第三种可能性能够拓展我们的视野,引领我们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
- 2022/04/14 发表想法 。
原文:“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非”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 - “无”不是表示一无所有,“无”只是说没有等级,不是“一”,不是“零”,不是“是”,也不是“非”。它表示在回答一个问题的时候,超越了“是”与“非”的等级,因而它所强调的就是不去问问题。
- 你真正在维修的车子,其实是“你自己”。外面的那部机器和里面的这个人并不是互不相干的,它们会一同亲近良质或者远离良质。
- 空虚的碎石地旁边空虚的路缘,在空虚的十字路口奔向空虚的目的地。
27
- 2022/04/14 发表想法 我有两个我 一个是我 一个是自己 我用我旁观自己 把过去与现在分裂开 以保持基本的清醒理智
原文:做梦的人根本就不是我。 是斐德洛。 他醒过来了。 与自己对立的分裂心灵……我……我就是那个黑影中的人,我就是那个可恶的人…… 我就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 - 做梦的人根本就不是我。 是斐德洛。 他醒过来了。 与自己对立的分裂心灵……我……我就是那个黑影中的人,我就是那个可恶的人…… 我就知道,他一定会回来的……
28
- 工具凉得有些伤手了,但是伤手才好,这才让我有真实的感受。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真真实实地握在我手中。
- 良质不但处于所有学科之外,而且根本处于整个理性教堂的研究方法所能把握的范畴之外。
- 当所有的事物都分成实质和方法,正如所有的事物都分成主体和客体,那么良质就无处存身了。所以他的理论不属于实质的范畴。一旦接受主体和客体之分,也就否定了良质的存在。如果要让良质有生存的空间,就必须取消二元化的分法,因而必然会和委员产生争执,这是他不愿意做的。但是他很愤怒,他们用第一个问题就摧毁了他整个的思想。
- 是良质酝酿了神话的诞生。那就对了。那就是他所谓的“良质就是环境给我们的持续刺激,让我们创造出所居住的世界。其中的一切。其中的一点一滴”。宗教不是由人发明的,人是由宗教发明的。而人也创造对良质的反应。通过这些反应,人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你知道某些事后,良质就会给你刺激,你就会想把良质所给你的刺激界定下来,但是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所知去界定。所以你的定义是由你的知识组成的。你是用已知来比拟未知,情形必然是如此,不可能有其他状况。于是神话就这样展开了。根据已知的比拟。神话就建立在比拟之上,比拟又建立在其他的比拟之上,层层叠叠,塞满了意识列车的车厢。神话就是一整车的人类集体意识,通过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有可能。而良质则是引导这辆列车的铁轨,在这辆列车之外是疯狂的领域。
29
- 这样的人无论做哪种枯燥的工作——说到底,任何一种工作早晚都会变得枯燥——当他卡住的时候,只要调整到积极的情绪,开始倾听良质的指引,悄悄地遵循它,心无旁骛,就能使自己手中的工作变成一种艺术。
- 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就是世界不断改进的方法:让个人越来越珍惜良质,仅此而已。
- 柏拉图实质上和佛陀一样,是对终极的追求者,每一代都不断有这样的人出现,殚精竭虑地寻找宇宙存在的源头。而亚里士多德则代表了维修摩托车的技术人员,他喜欢世间万象。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自己就属于这一派,喜欢从周遭的事物里找到佛性。
- 斐德洛继续思索。他终于发现有一种邪恶深深地植根在自己身上,就是假装想要去了解爱、美、真理以及智慧。但是它真正的目的不是去了解而是去利用,以让自己登上宝座。
- 这个暴发户和所有所谓的美善相斗,想要涵盖它然后加以控制,这就是它的邪恶之处。
- 2022/04/24 发表想法 。
原文: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的辩证学者为人类未来的精神走向而争斗。真这一方赢了,而善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接受真理很少有困难,而接受良质的阻力则很大,即便二者有同样自洽的理论基础。 - 代表善的智者和代表真的辩证学者为人类未来的精神走向而争斗。真这一方赢了,而善输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接受真理很少有困难,而接受良质的阻力则很大,即便二者有同样自洽的理论基础。
- 由于希腊人开始冷静客观地去观察周遭世界,因而培养出了抽象思考的能力。
- 他认为宇宙的存在就是一种对立,以及对立二者之间的互动。他认为宇宙之间存在着一,也存在着万物,而一是宇宙的起源,隐藏在所有的事物当中。
- 赫拉克利特学派认为永恒的起源是变与动。而巴门尼德的门徒芝诺则通过一连串悖论证明,动与变是幻觉,真正恒常存在的是寂然不动。
- 他们的主题不是绝对的真理,而是人的进步。他们认为所有的定理真理都是相对的,而人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他们以传授“智慧”而闻名天下,他们就是古希腊的智者。
- 真理、知识,是不因任何人的意见而改变的。
- 人不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是一切的源头。人也不像唯物论者和客观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被动的观察者。创造世界的良质呈现为人和自身经验之间的关系。人是创造万物的参与者,所以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一点很吻合。
- 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责任感——对别人的责任感,而是对自己的责任感。他们努力追求的目标被我们翻译成‘美德(virtue)’。然而,希腊原文却是‘卓越(aretê)’……这个词有许多值得讨论之处。它贯穿了希腊人整个的生活。
- 为什么会产生“对自我的责任感”?关于它的描述斐德洛也很感兴趣,它几乎是对梵文词语 dharma 的精确翻译,这个词有时被描述为印度教中的“一”。
- 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有所获得。
- 2022/04/24 发表想法 哈哈哈
原文: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去定义呢?由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们如何知道哪里才有善呢?有人认为善存在于快乐之中,但我们又怎么知道快乐是什么呢?而快乐又该如何定义呢?快乐和善不是客观事物。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它们。它们不是客观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你心中。所以如果你想要快乐,只需要改变你的心意。哈哈,哈哈。 - 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去定义呢?由于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我们如何知道哪里才有善呢?有人认为善存在于快乐之中,但我们又怎么知道快乐是什么呢?而快乐又该如何定义呢?快乐和善不是客观事物。我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它们。它们不是客观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你心中。所以如果你想要快乐,只需要改变你的心意。哈哈,哈哈。
30
- 你必须要经过那死荫的幽谷
- 他整个的意识就像是一场梦,不是别人的梦而是他自己的梦,是他现在必须独自支撑的梦。然后他自己也消失了,只剩下他的梦和梦中的他。
31
- 我就是斐德洛,他才是我,他们因为我说出了真理而想把我毁掉。
关于本书
- 它也关系到精神感受与技术思维的整合。书中提出,上述二者的分裂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以充斥着不满的深刻根源,并给出了一些非正统的解决之道。
- 很多事情,到头来都会庸俗地归结到,金钱……
- 这个男人曾经发过疯,他认为自己现在是和发疯前的那个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
- 在这场摩托车之旅中,这个男人,也是书中的讲述者(一定不要把他和罗伯特·波西格本人混淆),必须面对自己,还有曾经的自己,以及他十一岁的儿子克里斯。
拓展阅读
- ●希利尔:《希利尔讲世界史》 A Child’s History of the World by V.M. Hillyer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Robinson Crusoe by Daniel Defoe
十周年纪念版作者手记
- 在他们看来,未来在他们的背后,而过去则在眼前渐行渐远。
- 仔细想想,这种时间隐喻比我们当前的观念更为准确。谁能真的面向未来?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过去来构划未来,虽然过去一再告诉我们,这种构划往往是失败的。谁又能真的把过去抛诸脑后?我们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 我们背后是什么样的未来,我真的不得而知,但是发生过的,并且正在眼前逝去的一切,全都清清楚楚。
- 我活了下来,不为什么,只是一种惯性。
- 我时常沉浸在哲学问题里,一遍一遍地琢磨,让它们在我的脑子里一圈又一圈地盘旋,直到答案浮现,或者,变成死结,把我的心智推向危险的边缘。
二十五周年纪念版作者手记
- 这是一个分裂的人:他有两个心灵,在争夺同一个身体。“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一词的原意就是指这种情况。这两个心灵对于人生中什么是重要的,有着不同的价值选择。
- 斐德洛是被知识价值所支配的人。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喜不喜欢他,一门心思追求他认为具有惊世的重要性的真理。这个世界完全不理解他为何奋斗,并且因为他惹出的麻烦想要消灭他。
来自微信读书